学生
教师
用人单位
咨询师
首页
就业信息
生涯指导
简历指导
生涯咨询
生涯讲座
使用指南
就业政策
通知公告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未分类
上海科技大学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中心
>
未分类
井冈情,中国梦-——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井冈山小分队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
编辑:上海科技大学学生生涯与发展中心
浏览次数:
loading...
第一天
初到井冈山,初识井冈貌
8月28号,我们一行人在熹微晨光中抵达了井冈山。一下火车,就被云雾缭绕的黛色山峰挤了满眼。淅沥沥的小雨洗去了来自上海的暑气,困意渐渐消失在阵阵凉风中。坐上大巴,不久就到了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基地的校园干净整洁,四人间的宿舍布置温馨周到,食堂宽敞明亮,吃的是富有红军时期特色的红米饭,穿梭基地的连廊间不时可以看到其它兄弟院校的伙伴们……这一切都让我们对随后学习、实践和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短暂的休整后,我们进行了开班仪式及题为《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讲座。虽然旅途劳累,精彩的讲座还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讲座上,我们了解了井冈山成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过程以及它的后续发展,聆听了许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更体会到了井冈山艰苦奋斗的精神根本。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我们仍需居安思危,学习共产党先辈实事求是、敢创新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在我们的学业及科研上,实现“报国、裕民”的理想。在下午的“三湾改编”情景教学中,我们了解了这次改变革命进程的军队改革,并亲身体验了民主选举产生班长、宣传委员等干部的过程。当年正是“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等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及革命的胜利。首日之行,受益颇丰。
第二天 祭英雄先烈,访朱毛旧居
清晨,我们冒雨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悼唁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先辈。前来吊唁的人很多,有散客,也有穿着红军服的学员,服装各异,而心情却是相同:沉重,悲伤,崇敬。在井冈山斗争的短短两年零四个月中,除去有名有姓的15744人外,更有上30000多名无名先烈长眠于此。祭献花圈后,我们在汉白玉无字碑前静静地聆听那些英雄故事,听他们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抛撒热血,听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毁家纾难。既已投身党的事业,粉身碎骨亦不怕,严刑拷打奈我何!献身于此的英烈永垂不朽!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在解说员的解说过程中红了眼眶……那么就让这份感动化为我们在自己的学习、事业中艰苦奋斗的动力吧,井冈山斗争虽已远,井冈山精神仍光辉。我们当继承先烈的品格与精神,珍惜眼前的和平与优异条件,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大井朱毛旧居,参观了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同志的住处及毛泽东当年读书看报的“读书石”。房屋虽都是复原物,却依稀可见当年景致。床板单薄、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当年朱毛两位领导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与士兵和群众同吃同住,没有半点优待,先辈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赢得了一场场“反围剿”的胜利,保存了大部分革命力量。同时,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还坚持读书看报,他的书箱一直伴随着他走南闯北;国民党的封锁下很难获得报纸,他就命令战士们在与国民党的战斗中抢夺报纸。正是靠着这些“抢”来的信息,他做出了一次次正确的决策。英雄已逝,然而看着这些旧址,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红军战士们在此间忙碌,吃着最难下咽的饭,谱写着最光辉的革命乐章。饮水思源,忆苦思甜,我们当牢记1927年的不易,创造21世纪的辉煌。 晚上,我们在当地居民的指导下,学习红军编草鞋。编草鞋是红军战士们的日常,当年红军就是穿着这样看似简陋的鞋子,行走在井冈山崎岖的道路上。草鞋编制不易,穿起来也并不舒适,冬天保暖也不能保证。这次活动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井冈山生活的艰苦与不易。在此向坚忍的红军战士致敬!
第三天 走挑梁小道,登黄洋哨口
天公美意,连日的阴雨今日遁形,在急行军开始之前放了晴。穿上红军服,扛上红军枪,背上弹药箱,一行人揣着激动期待的心情踏上了红军当年走过的小路。行军途中还有任务——找到7个地标(需5个人与路标合影)及5种中草药,一连人分成两个班进行比赛。前几日的阴雨让小路变得泥泞难行,我们一度怀疑这条路是不是荒废已久,但路上不时出现的牛粪却在告诉我们:这是村民放牧时的常经之路。我们一边赶路,一边注意路边的地标,还要辨识中草药并且拍照记录。虽事先分工明确,却仍然出了不少岔子。走在前面的同学只顾辨别方向且急着赶路,经常忽略了地标,后面的同学发现后只得把前面的人叫回来拍照,减缓了行军的速度。草药在我们的眼中也大同小异难以辨识,负责甄别草药的同学也不得不放慢脚步走在队伍后面。每班12个人的队伍拖得长长的,两个班的同学甚至经常混在一起,“敌我不分”。不过,最终我们还是顺利到达了终点,并完成了现场制作担架、抬“伤员”的任务。二班同学还正确找到了6个地标,并且第一个到达目的地,小胜一筹。虽然满脚泥巴,一身臭汗,同学们脸上的笑意却是真真切切。整个过程虽困难重重,却也欢声笑语不断,遇到麻烦齐上阵,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短短的七里路,彰显的是我们上科大学子的合作、探索精神。沿途风景也值得一提,流水潺潺,牛羊悠闲,鸡犬相闻,蝴蝶翩翩,正是一派农家好风光。 午饭时,同学们自己下厨,大展厨技,农户也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食材,一顿饭吃得不亦乐乎。趁着午饭,我们也开展了调查,初步了解当地的教育及经济发展状况。这里地处深山,虽风景别致,但人烟稀少,不过六七百人,如今留在当地的也大约只有三百人左右,经济的落后不言而喻。这里的发展令人忧心,这也将是我们后续调查的重点。 离开农户家中,我们来到了地势险要的黄洋界哨口。这里曾发生了著名的战役:黄洋界保卫战。听着带队老师的讲解,我们被红军及当地群众的机智勇敢所深深地折服。站在炮台旁边,似乎还能听到炮声轰鸣;望着陡峭的山峰,似乎还能看到在这里冲锋陷阵的战士们及奋战在后方的人民群众;站在山顶,便能领略到将领们“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风采。我们在纪念碑前瞻仰致敬,带走那份热血与无畏。
第四天 访红军医院,学革命家风
今天我们早早便到了小井红军医院。这所医院是在原红军医院被敌军烧毁后,战士们捐出自己微薄的零用钱,筹资建造起来的木质楼。这里条件艰苦,缺医少药,伤员又多,医护人员只好上山采草药,用竹子制作担架等医疗器具,在战争频频的状态下从死亡线上抢回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师长献盐”的感人故事更是体现了红军战士大公无私、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高尚品格。如今这些苦难已经远去,现在再提艰苦奋斗也不是让大家去过红米饭南瓜汤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而是应当在万物蓬勃发展的今天注意到经济发展的差距,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为祖国的事业尽心尽力。 医院附近有座小井红军烈士之墓,这里埋葬着一百三十多位被敌军残忍杀害的烈士的忠骨。我们在墓碑前三鞠躬,并聆听了陈毅安和其妻子李志强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为了信仰而牺牲的英雄,他们眼中,信仰比生命更宝贵。信仰是投身自己坚持的事业,信念是对信仰的执念,无论荆棘满路只顾风雨兼程义无反顾。这是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当重之又重,铭记终生。 绕行墓碑一周之时,耳边是流水潺潺之声,眼中是巍峨苍山,青葱树木。先烈们,请安心长眠,看这大好河山,青山松柏不负你。 下午,我们在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接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后代讲家风”的互动教学,来做报告的是两位“红二代”的老人:刘型之女刘松柏女士与梁金生烈士之子梁汉平夫妻俩。刘型参加过秋收起义和黄洋界保卫战,曾任红四军党代表、师政委、军团秘书长、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梁金生曾在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工作,自学中医并成才,创办延安光华制药厂,在医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后在越南战争中牺牲。两位老人讲述了发生在父辈及自己身上的传奇故事和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良好的家风培养出两位老人宽和善良、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坚忍不拔的品格。
这点点滴滴的光辉在讲述与聆听中一代代传递着,这高尚伟大的精神在一辈辈的人们心中扎根、发芽、成长。我们必须在感动之后认真践行这些珍贵品质,铭记这些光辉故事,决不能让老红军的故事渐行渐远,埋没于历史之中。 (物质学院杜君薇供稿)